盛夏时节,在濮院320创意广场6楼展厅,一系列工艺精美、泛着光泽的服装引人瞩目。一名织工正在一台木质手工织机前展示传统技艺。作为“江南四大名绸”之一的濮绸,穿越历史长河,如今再现昔日光彩。
7月15日上午,记者在濮绸非遗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看到的一幕。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濮绸这一非遗项目,丝绸非遗项目专家和浙江省桐乡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齐聚濮院,研究濮绸文化,聚力打造更有内涵、更具生命力、更可持续发展的时尚产业。桐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敏芳出席会议。
濮绸溯源,他花费10多年复原4台设备
振兴濮绸,藏着一个桐乡人默默钻研10多年的传承故事。研讨会上,冯继延分享了他与濮绸的不解情缘。冯继延是土生土长的桐乡人,祖祖辈辈与丝绸打交道,太外祖母创办了郑太和染坊,在店铺中专门设立收购鲜茧和桑蚕丝的柜台,收购后处理进行织造。他则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全省大的丝绸公司工作。2010年起,冯继延开始对濮绸的保护和恢复做大量调研工作,收集记录濮绸历史记载和资料32万字,并于今年年初编制出版了《濮绸溯源》一书。
“经过10多年努力摸索,我已逐步改造和复制了濮绸生产设备4台,第二批8台设备正在改造中。目前,每天濮绸产量大概在300多米左右。产量不大,但弥足珍贵。”身为万锦堂丝绸科技纺织公司董事长的冯继延,直言要心无旁骛地将濮绸这项工艺发扬光大。
共话发展,专家学者为擦亮濮绸名片献策
2020年,桐乡成功入选省级蚕桑丝绸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创建名单。探究濮绸的保护和发展,有益于蚕桑丝绸文化更好地传承。对此,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丝绸学院教授、博导祝成炎认为,既要让濮绸传承人脱颖而出,也要充分发掘濮绸从原材料选择、缫丝到成品各个环节工艺的特色,还要通过建立专门的工作站点,促成产业化发展。
而在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总编室主任、研究员颜越虎看来,濮绸是濮院乃至桐乡鲜明的文化符号。濮绸的恢复、保护和发展,是发展地域文化的重要举措。
围绕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人才的培育和引入,以及非遗产品的活化展示等内容,全国中文核心刊物《丝绸》杂志社社长李启正,原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俞志达,中国丝绸历史与文化副研究员李琴生和嘉兴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晓初一一献计献策,为建立有利于濮绸非遗保护传承的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守正创新,桐乡打出特色文化牌
从宋元时代的一根丝线,到如今的一根纱线,历经890多年的沧海桑田,传承与创新是桐乡永恒不变的发展主旋律。
潘敏芳指出,桐乡将列出研究课题,充分借鉴和吸纳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为下一步工作明确方向和路径。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作为牵头单位,要进一步建立机制、组织专班,做好濮绸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党委政府将推动非遗的活态展览展示和学术成果的取得,大力支持非遗项目实现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桐乡文化力量。
促进濮绸织造工艺的孵化、转化和振兴,是濮院发挥时尚小镇产业特色和优势的题中之义。“当前,濮院正处于产业、市场、旅游、文化协同发展的叠加机遇期,面对过去与未来的接替、承续和更新,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缔造濮绸昔日的辉煌,并将这种辉煌继续传承发扬,使之成为时尚小镇的文化标签与特色符号。”濮院镇党委书记苏伟明表示。
据统计,目前,桐乡已拥有1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桐乡蚕桑习俗)、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以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2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兴市级以上、省级、国家级名录项目在嘉兴县市区中数量居首位。
AAAGHRTYJYITLUY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黔江桑蚕茧”振兴乡村
- 下一篇: 嘉兴海关以减免税助力纺织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