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正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正是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4月3日,以“产才融合、双向赋能,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主题的2022-2023中国纺织人才大会在我区举行,行业领导、院士专家、地方政府领导、地方协会、行业大咖等共聚一堂,共商人才培育、共谋产业发展,共同擘画了以纺织人才推动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推动人才与产业双向赋能
会上,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作了题为《以人为本推动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旨发言。针对目前纺织形势,他提出,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时代要求,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要融入时代大潮、把握发展趋势,顺应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创意化的趋势,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实现稳中有进;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实现提质增效;处理好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实现长远永续。
人才是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所在。孙瑞哲分析了中国纺织行业人才的组成,他认为,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挑战与压力,如何应对人口结构性变化,将人力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他提出,要夯实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根基,强化协同,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支撑,打造专业化人才服务平台;强化引领,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强化责任,完善人才权益保障生态;强化融通,提升人才建设的开放水平。
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就纺织行业人才高质量发展及产教融合创新作专题报告。他以青岛大学为例,介绍了青岛大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纺织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问题,坚持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资源,并面向未来“纺织+”进行学科群建设取得的成绩。他特别介绍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案例——青大愉悦模式,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高端人才,青岛大学源源不断为愉悦集团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已成为公司各业务板块的核心骨干,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这一模式,也为柯桥深化产才融合、强化双向赋能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积极探索人才培育新路径
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资源,具体到纺织产业,正产生着什么样的技术创新、发生着怎样的技术革命?在当天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中国纺联科技发展部副主任、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张传雄分析了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未来趋势,认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聚焦基础研究人员培养,发挥战略科学家引领作用;着眼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聚焦培育行业高技能人才;立足教育科技人才,实现三位一体协同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指出,要加强行业高层次人才职业培训和素质培养,注重提升和打造行业人才的“专精特新”化,提高纺织行业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提升,不断通过纺织行业职业技能水平评价、各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工作的落实,进一步优化纺织行业从业人才学习提升环境,加强纺织行业整体人才竞争力,同时要打造全天候的行业人才服务平台,共同提升纺织行业人才创业、就业环境,进一步增强行业人才工作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晨华、德州恒丰集团党委书记王思社、西安工程大学教授樊威等企业与院校代表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他们结合一线的实际需求和实践运作,分享了人才创新与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让与会人员受益匪浅。
加快推动应用技术新突破
加快纺织行业人才的培养,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战略布局,只有人才融入产业发展的巨大洪流中,产业吸纳各类人才一起推动前行,纺织产业才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大会期间,举行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印染产业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授牌仪式,近年来,我区立足产业发展实际,以“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卓越工程师”的模式,打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印染产业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服务链高效协同,取得了显著成效。
副区长陈钧在推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印染产业卓越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时说,中心与多家院校开展深度对接,加快应用技术的创新突破,有效打通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的“初一公里”,实现了新融合;坚持“产才融合、双向赋能”理念,聚焦“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引、用、育,实现了新赋能;持续迭代升级以产才融合、双向赋能,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一体的数字化集成交互式服务平台-“浙里工程师”,加快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了新协同。他表示,柯桥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集聚高层次人才要素资源,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进一步融合产业发展服务链、金融链、供应链,构建纺织印染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促进纺织印染产业高质量发展。
AAAweqeqeasddqfrwerewgre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