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丽雅”落户阿拉尔市,怀着一个大大的梦想。“用世界上好的棉花,做世界上好的产品”,这句话悬挂在新越丝路厂区显眼的地方。
项目投产后,新越丝路依托南疆优质的棉花资源,不断朝着这个梦想前进,而如何让2000多名职工都学会本领,并参与到企业前进的脚步中来,从一开始便考验着新越丝路的经营者们。记者在采访中能深切地感到,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中聚集的向上力量,构成了新越丝路企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坚固基石。
难得是有耐心
10月27日下午,新越丝路后整理车间,上百名女工正忙着手中的活计。来自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阿丽耶姆·玉苏普坐在缝纫机前,在手和脚的默契配合下,一条毛巾被在她手中快速向前移动。
说起这个姑娘,毛巾生产常务副经理于兴明连连夸奖:“她去年10月才来,别看来的时间不长,平均每天能完成1500条毛巾被的缝边工作,远远超过同期来的女工。”
与阿丽耶姆相比,其他女工上手相对要慢一点。“不少少数民族员工因为语言上的障碍,接受起来相对较慢。”在于兴明眼里,公司既然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就要让所有员工都得到成长和进步,而他的方法简单也难得,就是要有耐心。
培养熟练工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初我们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希望能摸索出更有效的办法。”说起招工用工的过程,新越丝路总经理夏敬永直言很辛苦,但看到现在的状况又满心欣慰:“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的少数民族员工留存率达到85%,比汉族员工还要高出30%呢。”
三分之一的骨干
“要用好少数民族员工,就要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技术骨干。”早在项目落地之初,新越丝路管理人员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2012年,新越丝路从周边团场和职业院校挑选了50多名少数民族员工,赴浙江、湖北培训。回来后,这些员工成了一期项目运行的技术骨干,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传帮带,使一批少数民族员工更快地完成了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后整理车间横缝班班长、今年22岁的卡马里江·库尔班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从浙江培训回来后,因为表现出色走上基层管理岗位,工资也涨到了4500元,他还先后推荐家人、亲戚、朋友十几人进入公司。
“班里有37人,8人是汉族,其他是少数民族。”卡马里江介绍着自己管理的这个“小家庭”,“一开始有的人很懒散,经常找理由请假,我就给他讲我的经历,督促他好好工作多赚钱,时间长了,也慢慢琢磨出一些方法,管起来更顺手了”。
说起大家的关系,卡马里江笑了:“关系很好啊,经常聚餐,各种节日都一起过。”
“像卡马里江这样的少数民族基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已占到公司的三分之一以上。”新越丝路人力资源部部长刘长伟说。
纺纱生产副经理屈玉彬说:“我们车间的班组都是少数民族员工和汉族员工搭配管理,不仅对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各民族员工的关系也在无形中增进了。”
四本教材的背后
温却木·艾合买提在新越丝路人力资源部做培训工作快两年了,在一轮又一轮的培训中,她从大家眼里的“小跟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她桌上有一套“标配”的工作“搭档”——4本用做学员培训的双语教材,它们可没少发挥作用。
2014年年底,新越丝路一期项目投产日期临近,如何能让大量新招录员工尽快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并持续下去,成为摆在公司管理人员眼前的问题。为了提高培训效率,新越丝路专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双语人才自主编写、翻译了4套双语教材,企业规章、纺纱、毛巾等流程的操作要领等内容,都用“双语”做了详细介绍。
次年3月,新教材投入使用,简单通俗的内容让新入职员工学习起来方便了很多。“截至目前,4套教材累计印刷2万余册,超过2500名学员接受了培训,双语能力和纺织专业基础知识得到普遍提升”。
除了自主培训,新越丝路还利用浙江省援疆平台,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阿拉尔职业技术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了纺织技能培训班,逐步建立起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库。同时,公司还与西安工程大学签订长期委培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协议,用来培养南疆中、高级专业人才,构建多层次的少数民族用工队伍。新越丝路“密码”之一: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聚集向上力量
AAAFGHTYHCGER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