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凝结着先辈的智慧,镌刻着文化的基因,可以为各种国潮产品注入鲜明的文化底色。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非遗传承发展”“打通非遗消费堵点”“数字化赋能非遗”等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焕发非遗新活力
年轻人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力量,鼓励年轻人利用新的手段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有利于非遗的创新发展。
丝绸产业不仅是传统制造业,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屠红燕提出了“关于加快实施‘丝绸强国’工程的建议”,其中重点提出了创建国家丝绸非遗传承保护中心,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推动丝绸非遗文化的建立和探索,推动蜀锦、宋锦等传统技艺传承,深入挖掘国内丝绸非遗文化资源,推动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探索建立数字化非遗档案库。
屠红燕表示,数字赋能是丝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栽桑养蚕、绞丝织布到检验、制造、印染印花、设计,产业链上每个阶段都能数字化。
创新能力越强,科技水平越高,企业的生命力才会更顽强,发展才会更恒久。在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企业应该紧抓机遇,向智造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提出了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苗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建议,希望搭建苗绣数字化平台,打造苗绣产业基地,打造“深山集市”等平台,促进民族手工艺市场化。
夏华表示,非遗活态传承非常重要,要运用数字化创新手段,让非遗参与到新生活方式和美学态度的创造中。建立绣娘数据库的同时,依文还建立了拥有8000多个民族传统纹样的数据库,来自全球的设计师可以在数据库里找到自己心仪的纹样,依文·中国手工坊负责与绣娘对接,让全球设计师与绣娘一起合作。
数字化赋能传统非遗技艺,可以让年轻人真正参与到中国纹样的体验和设计之旅中,不但实现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给全球热爱中国文化的年轻人找到一个新的兴奋点。
打通消费堵点,让非遗作品融入生活
非遗源于生活,也需要融入时代、步入市场,“活”起来是非遗保护传承的根基所在。
作为“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历史载体,丝绸纺织产业肩负着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重使命。屠红燕在加快实施“丝绸强国”工程的建议中也提出,要加强丝绸内外市场的体系建设,建议举办中国丝绸宣传宣传展、中国丝绸嘉年华等线上线下的促销活动,形成强大的丝绸内需体系,打通产业链的供应堵点,大力培育新型的一些消费,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此培育丝绸消费需求。
对于创造非遗消费新需求,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成新湘建议加大各级非遗馆、非遗工坊的建设力度,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非遗领域的文创产品开发。
成新湘表示,为促进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要探索非遗进景区、“景区+村落”“公司+村落”“传承人+村落”、农旅融合等非遗项目开发新模式,并通过“非遗+地铁”“非遗+高铁”“非遗+新业态”等形式,使非遗在新时代融入百姓生活,促进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要推动非遗领域的文创产品开发,鼓励引进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加工人才和资源,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底蕴,打造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的非遗创意产品IP,让广大群众能够把非遗带回家。
非遗能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发挥更大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赞皇县雪琴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崔雪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品”的模式,利用“原村”土布品牌优势,围绕授人以渔的脱贫思路,向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妇女无偿传授土布纺织技术,让她们到企业工作,通过点对点帮扶,建立文化扶贫产业园,以非遗文化带动农民增收。
此次两会,崔雪琴带来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的建议。她表示,赞皇县原村土布合作社主动适应新时期人们追求绿色生态、返璞归真的消费时尚,整理挖掘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布纺织技艺”,生产出“原汁原味”“原织原纹”的土布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崔雪琴表示,希望国家要更加重视非遗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出台相应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脱贫地区具有带动作用的非遗文化产业的支持,让非遗文化产业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AAA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专家团走进南通
- 下一篇: 江苏射阳:蚕桑合作社带动村民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