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东:纺出全世界细的纱线

城南二哥 面料知识 2021-03-02 17:24:10 392 0

  有来访的客人时,何小东会打开储线的盒子,向他们展示40-700英支的纺纱线。

  英支是衡量棉花纱线线粗细的单位,支数越大代表纺纱线越细,而700英支纺纱线是目前世界细、织物高档的纺纱线,也是何小东团队的研发成果。

  入行13年,何小东已拥有71项专利,其中38项为发明专利,20项已经获得授权。他说自己是个技术男,耐得住研发路上的寂寞。

  规范上浆流程 入行两年就获10项专利

  何小东出生在四川农村,养蚕是当地不少人家的副业。他小学时就帮家里采桑叶,上午顶着太阳去,有时要用竹篓背个十来趟。而养蚕的收益,让家里的生活略显宽裕。

  因养蚕结下的感情,高考时何小东报考当时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之后又继续到上海东华大学深造,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2003年何小东研究生毕业,来到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工程师。初入职场,就接手新产品应用情况检测的工作,该产品出自国内条密切纺生产线,这让何小东压力倍增。

  “处理的数据量极大,那时我才了解excel表格有65000多行。”为完快处理好数据问题,何小东常常下班后还在“奋斗”,电脑也常常因数据量太大而“热“关机。完管如此,他仍寻不到方向,数据常常要重做。

  有次通过与一线工作人员沟通,让何小东寻到数据处理的“窍门”,不少问题迎刃而解。经过这事,他觉得自己虽做研究工作,但应该常去一线车间,更接地气才干发觉问题。

  纺纱线织成布之前,为增添耐磨性,都要先上浆。常常去车间的何小东发觉,用哪一种浆料上浆,工人全凭经验,并没有检测浆料配方的设备。

  “纺织行业有句话‘浆纱一分钟,织造一个班’,就是说给纺纱线上浆都是大批量的,一旦浆料有问题,损失都很大。”何小东说。发觉问题,何小东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始研究浆纱试验设备。

  1年多后何小东的浆纱实验设备“问世”,设备不但具有上浆、耐磨测试等功能,还规范上浆的流程,车间反响很不错。凭这个技术,何小东入行不到两年,就获得10项专利。

  创新再生棉技术 一年归收300多吨废面料

  何小东是个韧劲很足的人。做科研常遇到各种难题,为能够让项目顺利推进,他能生生把自己从外行逼成行家。

  纺织业向来被列为高污染行业,除污水、噪音等问题,如哪里理废布、边角料也是环保难题。

  为响应绿色环保、资源循环的生产理念,从2009年开始,何小东与他的团队开始对废布下起功夫,他们希翼把废面料归收、循环利用,做成可以纺纱的原材料。归收后步要开松织物,而寻觅到合适的开松设备成关键。

  几经寻觅,他的团队从江浙一带寻到设备的生产厂家。但当设备运输到厂里后,他们发觉,设备可以对纱布进行开松,但对于厂里的棉布却“束手无策”,“棉布太密太紧,设备开松的效果不理想,开不出想要的纤维。”何小东说。

  没有设备,何小东与团队就开始“制造”设备。何处“喂”原材料、何处打沟槽、何处加盖板,一个设备折腾两年多,进行近60处的改造,而每一处的改造都需要二三十次的试验。这个过程,何小东从一个“门外汉”被逼成了行家。

  面料可以开松了,但出于环保考虑,归收的织物不能再去漂白或者上色。何小东与团队便在车间建站一套供应链系统,产品从初始就有编号,以便后归收利用时能够更好分类。

  全自动的生产设备使工作现场基本没有灰尘,工作环境很洁净。目前这条生产线每年能够处理工厂300多吨的废面料。何小东觉得向前的空间还很大,这已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一次“高支高密色织布碎再生棉技术”在“2011-2013年度全国色织布新产品评比”中获得产品创新设计金奖。

  借助水溶性纤维 给蓬松的纺纱线寻到“骨头”

  在何小东瞧来,做科研并没有很难很奥秘,只是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掉,终量变会带来质变。

  英支是一个衡量棉花纱线线粗细的计数单位,支数越大表示纺纱线越细、同时布料越高档。700英支的纺纱线到底有多细?何小东打个比方。一根700英支的纺纱线,惟独7根棉纤维,大概就跟人的头发丝一样。

  “当时国内浮现500英支的纺纱线,公司鼓舞我们在技术上再进行突破。”何小东坦言,纺纱线究竟可以做到多细,做太细纺纱线是否会无法纺布,当时一切都是未知数,团队是摸索着前进。

  经过试验,何小东团队决策纺纱线由7根棉花纤维捻合而成。而选用哪7根,却要经过精心挑选。何小东表示,这是一个数学上罗列和组合充分应用的过程。但因棉花纤维长短有差异,捻合成的纤维束非常脆弱,无法延续成纱。何小东带领团队调整工艺办法,借助水溶性纤维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消除含量高达80%的水溶性纤维后,纺成的纺纱线就像忽然抽去“脂肪”的皮肤,一下子瘫软下来。“当时纺纱线根本抽不出来。”何小东说,当时团队另一个负责的同事在新疆,两人每天要打几个小时的长途电话,商议解决方案。

  “我们要给蓬松的纺纱线寻到‘骨头’。”何小东带领团队开辟一种特殊的铜管,铜管表面有特殊的凹槽,凹槽可以放置支撑物,使纺纱线能够支撑起来,达到抽离的效果。

  目前这项技术也获得国家专利。

  完管现在还没有市场的批量订单,何小东仍十分自信:“330英支刚面市时,也有人觉得市场没有需求,但现在已在批量生产。”

  他坚信,人们对品质的追求在不断提高,而技术人员要做的就是要跑在需求的前面。何小东:纺出全世界细的纺纱线

AAAFSGRETEGSDFW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ntff.com/index.php/post/5722.html

功能性面料_阻燃面料_复合面料_涂层面料_防紫外线面料

https://www.cntff.com/

功能性面料网 | 蜀ICP备18039239号-5

Powered By 城南二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关注功能性面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