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在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100多台涡流纺织机上下飞转,一天能“吐出”210吨纱线,产量同比翻了近一倍,但产品仍供不应求,订单工期已排到4月份。
总部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的天之华公司,是早落户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的企业之一。经过4年的发展,宜宾天之华纺织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嘉兴总部。
不只天之华一家,在东西部协作这根“纺线”的牵引下,园区已引进纺织企业36家、总投资289亿元、预期产值428亿元,初步构筑起纺纱、纺线、织布、服装全产业链集群,吸纳就业80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1040余人。
招商:
学习浙江“标准地”制度,“亩均税收15万元”“技术设备领先”是硬杠杠
乘车行经在屏山经开区浙川大道上,道路两旁打起多处围栏,塔吊、挖掘机等设备长臂挥舞,“浙川山海情两地一家亲”“协作共赢携手共富”等标语随处可见。
“这边在建新厂房,那边在建酒店,前面要建医院……”指着车窗外的工地,浙江来川挂职干部、屏山县政府办副主任缪李伟告诉记者。
浙川大道一侧,贴着红、白两色瓷砖的两栋大厂房,就是天之华纺织。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背景下,天之华纺织于2018年落户屏山。项目计划分五期建设,引进先进的涡流纺织设备500台。
“相较于嘉兴总部,我们实现四大升级。”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天育说,一是设备升级,870EX涡流纺织机每分钟可生产550米纺线,生产效率提高10%;二是系统升级,厂房集中、利用率高,运行成本降低5%;三是技术升级,采用全自动化包装生产线,用工人数减半;四是产品档次升级,生产纱线品类超40种。
“浙川再续‘山海情’,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罗天育介绍,一、二期投产后,三期紧跟着上马,四、五期也启动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将成为全国大的涡流纺织产业。
“东纺西移,不是把东部落后的、淘汰的机械设备、生产工艺搬到西部来,而是引导东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工艺换代,在转移中升级,实现凤凰涅槃。”浙江来川挂职干部、屏山县副县长顾建忠说。
今年,屏山将浙江“标准地”制度融入园区项目招引中,设置动态调整的投资标准、产出标准、节能标准指标,严把项目准入关,明确“亩均税收15万元”“技术设备领先”两条底线,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流向高质量项目。
“以前招商‘拾到篮子都是菜’,现在有了‘标准地’制度,我们是‘提着篮子去选菜’。”这段时间,屏山县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局长刘源平均一天要接待3波客商,“规模小、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我们都拒之门外了”。
园区:
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管理向智慧化升级
“开始选择屏山,我们看中的三毛七一度的电价。现在,更看中的是这里的产业生态圈。”宜宾弘曲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宇峰说。
以产业链中游的纱线织造为产业承接起点,浙川纺织产业协作示范园聚焦纤维、织布、服装等产业链条,引进织布、制衣上下游企业。围绕补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屏山·平湖时尚产业园”“园中园”,全力引进无水印染、家纺、轻纺、高端制衣等企业。当前,“园中园”已吸引佑盾优品医疗等小微企业入驻。“我们主要生产成人纸尿裤,来到这里不仅是因为交通便利,部分生产原料采购方便,更重要的是园区服务好。”佑盾优品有关负责人说。
强链、补链,都离不开创新驱动。用竹签将棉条梳成小缕,再观察纤维是否打结、纹路是否清晰,再上秤称重。“正负0.1以内合格,轻了重了都要重调机器,否则影响成品纱线质量。”在天之华纺织技术研究中心,工作人员郭萍认真地进行着质量监测。
除了质检,研究中心还从事新产品开发。“我们研发的混纺技术,已经能做到根据黑、白、灰的色卡生产纺线,可直接省去印染环节,环保又舒适。”罗天育说。
顾建忠说,目前园区80%的企业建立了产品实验室,已开发新产品500余个,申请专利29项。接下来,还将协同科技部定点帮扶力量,推进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开展各项技术研发、产品检验检测、纺织实训等,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3月2日,创新中心首个纺织专家工作站成立,西南大学教授张同华团队将为园区提供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平台建设、知识产权、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等支持服务。
随着园区规模扩大、产业升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管理工作愈发庞杂。如何管好园区?“我们决定给园区装上‘智慧大脑’,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标准化、数字化转变。”顾建忠说,今年东西部协作已启动智慧园区项目,运用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搭建安全应急处理、环保监测预警、政务服务平台,预计6月投入使用。
园区还计划引导龙头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和节能改造,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一批绿色智能化工厂、“零碳工厂”。
AAA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