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从今天来看,仍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2001年“入世”前夕,各大媒体都在报道、分析“入世”将会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其中,认为中国纺织为受益的声音响彻耳边。20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纺织业早已今非昔比,那么,加入WTO到底为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什么?又为中国纺织业开启了怎样的里程碑?
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解读“入世”20年来中国纺织业发生的一些深刻变化。
黄金增长的10年
贸易、投资自由为中国纺织带来重大机遇
“入世”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仅激活了自身发展的澎湃春潮,也激活了世界经济的勃勃生机。
20年前,德国一名经济学家曾分析,“现在在美国和欧盟这两大市场上,中国有两大类产品很有份额,都超过了50%,一类是鞋,一类是玩具,但中国还有一类产品在欧美市场上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它所占的份额比鞋和玩具要低得多,这个产品就是纺织品服装。”如今,“Made in China”乃至“Design in China”的纺织品服装早已成为全球消费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比今时今日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位置,孙淮滨分析认为,加入WTO带来的两大重要机遇是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
在加入WTO之前,出口配额一直是多数中国纺织企业难以逾越的鸿沟。孙淮滨表示,“入世”后中国纺织大的机遇就是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纺织产业来说,打破了配额制的限制,让中国纺织产业迎来了新的贸易发展机遇。
2005年,制衡全球纺织服装贸易达40年之久的配额制寿终正寝。按照当时ATC协定,到2004年12月31日,配额取消51%,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剩余的49%一次性全部取消,也就是说2005年开始,中国纺织开始进入无配额时代,也称后配额时代,中国开始享受到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贸易自由化权益。
从加入WTO开始,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2001年,我国纺织品出口约为530亿美元,到2010年就达到了2500多亿,配额制取消带来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中国纺织业迎来‘黄金增长10年’。”2014年中国纺织品出口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峰值——3069亿美元,可以说,这是中国制造在纺织国际竞争领域的充分体现。
第二个机遇是投资自由化。随着出口市场大门的打开,中国纺织企业通过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开始寻求跨国发展,配置跨国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大大提高了中国纺织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平,逐步形成了全球各大区域差异化布局的特点,也带动了资本输入国纺织生产、就业和消费的发展。
然而贸易自由化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WTO,美国就开始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2003年,起对华特保案针对242段的纺织产品展开;2005年,配额全面取消后,欧美国家又签署中欧、中美备忘录延长部分纺织品数量限制时间……
对此,孙淮滨谈到,中国加入WTO后,出口大幅增长,它改变了国际市场原有的贸易和利益格局,甚至有一些国家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产生了贸易摩擦。
“我认为没有必要将贸易摩擦看得像洪水猛兽,只要有这种利益上的不平衡,或是利益结构的改变,就会有一些博弈的过程,这是很难避免的,但坚决反对把贸易问题政治化和无端制裁的行为。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平等、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另一方面也要适应一些国际潮流的变化,比如绿色发展、社会责任等,需要在这方面去适应甚至推动潮流发展。”孙淮滨指出,中国纺织业终的目的是朝着经济全球化的方向来推动共同利益的实现,来推动合作和共赢。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纺织生产大国、贸易大国,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维护世界市场秩序,推动乃至引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纺织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纺织强国目标实现
深度调整产业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入世”20年,对中国纺织产业的重要性其实不仅仅是贸易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纺织业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通过学习、借鉴、改造、提升这些技术和管理,从跟跑、追跑到领跑不断依靠科技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和管理能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国纺织提供了强大的内需动力,从而让中国纺织实现了从纺织大国向强国崛起的伟大目标。
20年前,孙淮滨曾到新加坡参加亚洲纺机展,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很少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参展,无论是可靠性、稳定性,还是外观性等方面,都与国外企业产品差距非常大,国产设备还是那种多年不变的“国防绿”。在当时,中国每年进口纺机和国产纺机的市场占有率是1:1,进口依存度非常高。
而在“入世”后的20年里,中国纺织机械一直在创新发展、取长补短,如今,中国纺织机械产品销售额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5%,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统计,中国纺织机械出口额2019年以来跃居全球。2020年规模以上纺织机械企业营业收入超过700亿元,出口额达到45亿美元。面对“用工、增效、提质”等方面的挑战和需求,中国纺机装备无论是连续化、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还是外观等方面,都在不断精进。
孙淮滨回忆说,20年前曾在一次会议中谈到:美国、欧盟、日本国家和地区,现在都在出现衣用、家用、产业用产品各占三分之一的局面。相反我们国家的衣着用产品要占70%,而家用纺织品、产业用两类合在一起只占30%,这是今后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2020年,我国衣用、家用、产业用纤维的比重已达40:27:33。
纺织行业从传统的衣着领域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渗透,从原来的关乎人民的生活质量,延伸到关于人民的生命质量、环境质量,纤维产品不仅局限于衣用、家用领域,功能性纤维产品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风力发电、土木建筑、汽车工业、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光缆通信、安全防护、环境保护、体育休闲等各个领域。
孙淮滨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不仅给中国纺织工业带了很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同时,国内品牌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有了一定的表达和呈现。显然,这种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纺织产业链整体实力越来越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品牌时尚度都在不断增强的体现,中国纺织已经走上了高质量发展轨道。
联动国际国内
中国纺织业步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全球纺织业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放缓。尤其是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全球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更是受到了重创。但与此同时,中国纺织业从未停止前行的步伐,历经深度调整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导致全球部分区域纺织产业链断裂,而我国纺织产业以良好的产业基础、稳定的产业结构、强大的产业韧性优势,积极灵活调整应对,为保障全球防疫物资、维持全球纺织产业链顺畅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20年3月-12月,我国对全球市场出口口罩2242亿只,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
2021年,随着中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中国纺织业率先恢复发展,生产规模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出口竞争力稳定释放,内需市场持续回暖,企业效益加速修复。目前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占据世界纺织出口的三分之一,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投资与合作,也涵盖了整个产业链,从原料、设备到终产品的产业链。
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扩大内需的“主引擎”与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消费不仅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今年克服疫情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8%。此外,我国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绿色、健康消费不断扩大。
对此孙淮滨表示,在双循环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以内循环为主,但它不是把国门关闭,而是需要继续把门打开,进一步坚持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来弥补产业链中的不足,同时我们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把国内的一些产能通过国际市场来实现,让国际国内联动起来,这既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