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调整振兴纺织工业等重要机遇,因地制宜、科学推广,成功将蚕桑产业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助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业语言”,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画面。
陇把镇吕良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80户126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9%,土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有耕地面积2610亩,林地面积25721.9亩。在认真分析研判、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创建了吕良村“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
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扶持、公司运作、能人示范、合作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采取“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销售,做到规模化种植、科学化施肥、标准化管理。全村共有桑农182户,现有桑园面积2577.34亩,标准化蚕棚262座29255.06平方米,2020年养蚕1584.956张,上交蚕茧62334.69公斤,实现农业产值231.57万元,“蚕宝宝、金叶子”鼓起了各族群众家庭的钱袋子。
组织有力高位推进
县级成立蚕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置蚕桑办统筹推进蚕桑产业,成立蚕桑产业工作督导组全过程督导,高位推进。建立蚕桑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适时调度产业发展。乡镇对应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督促蚕桑种植和冬季管理,具体督促指导各村开展蚕桑发展工作,制定发展规划,以党政领导挂村督促、技术人员定点指导、镇村干部包片落实,确保桑园发展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龙头企业德宏正信公司投资250万元在曼崩村民小组建设占地18426.7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蚕农在家门口就可以交蚕收钱。在吕良村注册成立了“陇川县清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每亩1000元的价格,向村民租地1499.7亩,然后按年1020元,第二年1050元,第三年1100元,逐年递增的价格返租给村民,把增加的收入50%用于壮大集体经济,50%用于修补蚕棚、灌溉沟渠、购买机耕设备,走出了一条就地就近的“造血式”扶贫新路子。各族同胞获得感不断增强,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经济基础。
宣传到位营造氛围
结合脱贫成效考核政策宣讲、农技推广技术培训及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等契机,召开村组干部会议、群众大会等会议,及时宣传蚕桑产业相关政策以及冬季桑园管理的重要性和技术要领,举办种桑养蚕技术培训13场次630人,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全面掀起新植桑园和老桑园管理的热潮。
针对部分不愿种也不愿租的群众,挂村领导、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挨家挨户地做好动员工作,组织少数民族干部与少数民族农户面对面“拉家常”,用本民族语言探讨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帮各族群众算清经济账、算懂家庭账、算全亲情账,解读蚕桑相关政策措施,得到了各族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通过蚕桑产业的宣传和推广,拉近了各级干部与各族群众之间的亲人关系,让各族同胞的归属感、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
统筹协调凝聚合力
充分利用东西扶贫协作帮扶资金,加快基地土壤改良、蚕桑产业道路、小蚕共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桑农蚕桑种植、蚕棚建设扶持力度,注重技术指导、争取政策支持、强化动员宣传,全力加快新植桑园建设,进一步规范强化老桑园管理力度。强化示范建设,以点带面,创建养蚕示范户6户,带动种桑养蚕182户,发挥典型带动效应。
统筹抓好桑园规划,将吕良村作为批蚕桑专业村来谋划发展,认真落实县处级领导、包村部门和乡镇领导挂牌示范样板新植蚕桑基地。突出蚕桑示范户的培养,通过树立典型示范,各族群众发展蚕桑动力更足,共同发展,共同致富愿望更加强烈,家门口的“丝绸之路”走出民族团结进步的致富路。
守望相助增进和谐
“千亩蚕桑连片产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蚕桑产业的发展,探索出“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模式,各族群众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先进帮扶后进,共同分享种桑养蚕经验,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各族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之一。不同的民族从事共同产业、有共同的桑“言”,曾经的瘾君子、酒疯子、晒着太阳等小康的陋习彻底根除,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书写出边境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美丽诗篇。
蚕桑产业在陇川边境村落地生效,擎绘出绿意盎然的生态画面。各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守望相助耕耘着共同的产业,在这片沃土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奔小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悄然生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升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衡水:伏桃陆续裂铃吐絮 棉企暂不打算开工
- 下一篇: 南充高坪区正在积极打造丝绸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