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防辐射面料正文

你可知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纺织行业取得的成就有多伟大?

城南二哥 防辐射面料 2024-04-02 19:57:43 78 0

  前言

  旧中国的纺织工业,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发达的一个产业,拥有的资产、产业工人、市场份额和民族资本都是多的,在国民经济中影响也大。但即便如此,从1867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省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创办怡和纺丝局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旧中国的纺织工业规模仅为:棉纺500万纱锭、毛纺13万锭、缫丝9万绪、织机7万台,以及数量不多、规模极小的一批印染厂、针织厂、服装厂、染织厂、麻纺厂和纺机厂。纺织年产量高历史纪录是棉纱44.45万吨、棉布28亿米、呢绒750万米、丝绸2.2亿米,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同时,旧中国的纺织工业带有较为显著的半殖民地特色,早期产业资本由外国直接经营和操控的占到一半以上;纺织全行业没有形成生产体系,国内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原材料和设备都依赖进口。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全国仅剩下58个厂、点,勉强开工的仅占一半。

  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纺织工业沧桑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恢复生产和“一五”时期(1949年~1958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的1950年,我国棉纱产量43.7万吨,仅占全球的7.8%,化纤年产量不足1万吨,在全球经济统计中被“忽略不计”。1950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纺织工业要摆脱半殖民地的畸形发展,同时号召广大纺织职工努力生产,积累资金,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到1952年底,中国纺织工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全国棉纱产量达到65.68万吨,棉布产量达到38亿米,都已超过历史高水平。国营纺织企业的设备利用率提高到90%,私营纺织企业棉纱产量也比1949年增加了50%。棉花生产得到了恢复,1952年棉花产量达到2607万担,缓解了解放初期原料供应的紧张状态。

  国家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我国纺织工业共新建棉纺织厂68个(基本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总规模为240万锭、6.1万台织机;如果包括在建工程,总规模超过了300万锭,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建设目标。同时还兴建和扩建了6个印染厂、3个毛纺厂、7个麻纺厂、4个丝绸厂和3个化纤厂、1个纺织机械厂,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二五”时期(1958年~1962年)

  2 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形势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年~1962年),国家对纺织工业的投资增加到21.3亿元,并在1958年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20世纪60年代初期,纺织工业面对原料不足、市场供应困难的局面,在生产上认真执行了“三统、一优先”的方针。自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以来,纺织工业到1965年出现了新的局面:棉纱产量达到716万件,跃居世界第二位;棉布产量增加到63亿米;通过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的出口,使对外贸易扩大到110个国家和地区;新建设的化学纤维厂,已全部投入生产,生产能力达到6.7万吨;由于完成了续建工程,累计全国棉纺设备能力已达980万锭,织机已达31万台。列入国家重点技术革新项目的棉纺织、印染成套设备,也提前完成了选型、设计和试制工作。纺织工业呈现出生产、建设大发展和科学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大好形势。

  “三五”、“四五”、“五五”时期(1966年~1980年)

  20世纪60年代中期,纺织工业的科学研究、技术革新蓬勃发展,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国家在研究制订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提出重点解决吃穿问题,进一步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到1970年底,棉纱产量达到1131万件,棉布产量为91.5亿米。周恩来总理在接见美国友人斯诺时首次宣布:中国棉纱、棉布产量,已占世界位。这是我国自1959年以来,国家对外公布的项重要工业产品的数字。

  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化纤工业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同时,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纺织厂的积极性很大,使得棉毛麻丝纺织加工行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在这个时期,上海、天津、辽阳、四川4个大型化纤项目投入建设。一批纺织机械厂得以新建和扩建。涤棉混纺织物广泛进入城乡人民消费领域,产品产量从1971年的0.6亿米,发展到1975年的5.1亿米,并大量出口,对满足人民衣着需求、增加财政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

  1975年,全国拥有棉纺锭达1408万锭,比1965年增加了400多万锭。棉纱产量达到1162万件,棉布达到94亿米,是历史高水平。毛、麻、丝等产业建设了一批新厂。1975年全国毛纺锭达42万锭,比1965年增加50%。麻袋织机1975年达4436台,比1965年增长1倍以上。桑蚕缫丝机1975年发展到近62万组,比1965年也增加了1倍多。“四五”期间,化纤产量增长近1倍。1978年,我国纤维加工总量为276万吨,占全世界的比重逐渐提升至10%。

  “六五”时期(1981年~1985年)

  十年动乱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78年1月1日,根据中央的决定,原轻工业部分为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钱之光同志为纺织工业部部长。纺织生产迅速发展。1978年到1984年,纺织工业开始实施“转轨变型”,逐步改变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逐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纺织品产量迅速增长,改变了市场供应形势。1983年,实行了近30年的棉布限量供应办法停止,以取消布票为标志,中国纺织工业率先告别“短缺经济”,成为民生问题中解决得早、好的一项。

  “六五”时期,全国纺织工业总产值由1977年的541.5亿元增加到1985年的1492元,增长1.4倍。棉纱产量由223万吨增长到353.5万吨,增长58.5%,棉布产量由101.5亿米增加到146.7亿米,增长44.5%;呢绒产量由0.78亿米增加到2.18亿米,增长174%;化纤产量由19万吨增长到95万吨,增长4倍。1977年全国出口纺织品服装21.4亿美元,到1985年已增加到55.32亿美元,增加了1倍多。纺织工业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1977年全国纺织工业(系统内)共创利税94亿元,1981年达183亿元,相当于全国工业部门利税总额的18.7%。“六五”期间,纺织工业(系统内)共创利税678亿元,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作出了很大贡献。

  “七五”时期(1986年~1990年)

  “七五”期间,调整结构,转换机制,给纺织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了纺织工业的市场空间。纺织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创汇能力显著提高,为日后成为出口创汇大户打下基础。

  “七五”期间,纺织工业产值年增长率达7.28%,5年共棉纱2205万吨,比“六五”增长33%;各种布产量872亿米,增长19.8%;化纤产量654吨,增长一倍。1992年全国纺织纤维加工量为630万吨,比1985年增长42%,人均纤维占有量从1985年的4.23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5.6公斤,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达到138亿美元,比1985年增加160%,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6.5%。纺织工业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5年中新增棉纺能力1.557万锭,毛纺能力126万锭,化纤生产能力99万吨,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建成投产。中国纺织工业的总能力、总规模已居世界前列,成为举世公认的纺织大国。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服装工业次产业升级的10年。1986年,国家决定将服装行业归口纺织系统管理,形成大纺织格局。通过国家拨款和企业自筹资金,改造了500多个服装鞋帽企业,建设了13个西服、羽绒、时装、童装等样板厂。到“七五”末期,服装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出口创汇也稳步增加。1990年,全国有服装鞋帽企业约3万个,职工近300万人,产量31.75亿件,国内衣着类零售总额1182.2亿元,城乡服装市场日趋繁荣,款式品种日渐丰富,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缺衣少穿问题得到了解决。到1994年,我国服装出口成为世界。

  “八五”时期(1991年~1995年)

  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方针、目标都更加明确和具体化。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明确目标;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八五”时期,纺织工业一方面继续瞄准国际市场,进一步发展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到199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不仅在大类出口产品中居于首位,而且接连超过了意大利、法国、中国香港等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成为头号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另一方面努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国内市场,1995年全国衣着商品市场零售额为3200亿元,比1990年增加了160%。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纺织工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档次,1995年全国棉纱产量中,精梳纱比重已提高到14.5%,无接头纱比重提高到16%,棉布中无梭布比重提高到15.3%,各种化纤仿真产品大量发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多彩,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也有较快的发展。

  “九五”时期(1995年~2000年)

  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不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96年纺织业出现全面亏损。199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的突破口,要求从1998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1000万落后棉纺锭,分流安置120万下岗职工,实现纺织工业整体扭亏为盈。由于政策到位,措施得力,职工配合,纺织行业国企改革脱困三大目标提前一年实现。截至1999年底,累计完成压缩淘汰落后906万棉纺锭,妥善安置分流116万职工,全行业实现利润8亿元,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九五”时期,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运行质量明显好转。非公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带动纺织工业增长的重要生力军。2000年,全国纺织行业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企业共1.89万个,总资产9773亿元,工业增加值2679亿元,分别占全国规上工业企业的11.9%、8.3%和11.3%。全行业利税总额578.8亿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121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6.6公斤,纱产量657.5万吨,化纤694.2万吨,服装165亿件。我国纱、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量均居世界位。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3%左右。中国成为世界大的服装生产国、出口国、消费国。“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净创汇170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主要行业。

  “十五”时期(2001年~2005年)

  “十五”期间,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复苏,我国加入WTO,为我国纺织行业融入全球化、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国际合作提供了有利时机。党和国家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等方向和措施,为纺织行业创造了有利的投资环境、开放环境、结构调整环境和产业升级环境。因此,“十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发展取得了几个空前之“”。

  ,纺织行业发展步伐快。

  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长到2005年约2600万吨,增长了91%,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35%左右。我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大、结构完整的纺织制造业体系和稳固的纤维原料基础。到2005年,中国棉花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左右,纺织行业自产化学纤维从2000年的69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680万吨,增长了142%,自给率达到95%。2005年全社会纱产量达1380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109%,年均增长了15.89%,其中2005年增长了24%。

  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户数从2000年的19400户增加到2005年11月的34973户,资产总额增长61%,2005年现价产值增长114%,全社会产值达30000亿元。

  5年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530.44亿美元增长到1180亿美元,增长了122.6%。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14.6%提高到2004年的22%。

  第二,纺织行业技术进步步伐大。

  纺织各行业在“十五”期间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5年间进口国际先进技术装备额达188亿美元,约占全行业先进设备投资总额的50%,同期国产成套设备淘汰了落后型号,基本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水平,部分新设备达到当代先进水平,织造和印染后整理水平取得突破性进步。

  纺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在5年间明显增强,对全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化纤差别化率比2000年提高6个百分点,差别化化纤总产量5年增长了193.42%。纺织行业还自主开发了大量新型纤维,在实现产业化方面获得重大进展。

  2004年,纺织工业科技发展纲要出台,明确了全行业重点攻关的10大成套设备和28项重点技术攻关目标。“十五”期间,纺织高等教育、基础研究、国有科研院所和民营科研企业规模数量增长,活力增强。

  第三,纺织行业质量效益提升快。

  “十五”期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人数从738万人增加到962万人,年均增长5.44%;劳动生产率从人均3万元增加到5.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42%;资产负债率从65.49%下降到61.08%;流动资金周转次数从1.86次提高到2.45次;资本增值率从11.61%上升到14.86%;产成品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比重从18.32%下降到17%。

  第四,纺织行业市场活力发挥充分。

  由于“十五”期间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改革,竞争性行业在政策上向充分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使非国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纺织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由过去的行政审批,还原给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市场配置的积极结果开始显现。发展社会分工协作的内在动力促使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全国300多个专业市场中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80多个。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

  “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工业历史上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的五年,纺织工业的市场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十一五”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规模和效益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2%;就业人数1148万人,年均增长2.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利润总额2875亿元,年均增长27.7%。

  2010年,我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130万吨,年均增长9.0%,占全球纤维产量的比重超过50%。

  201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06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产业结构有所优化。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十五”末的54∶33∶13调整为51∶29∶20。化纤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达到70%,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对原料快速增长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纺织全行业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市场份额由2005年的61.7%提高到2010年的78.1%。截至2010年底,纺织行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8个。1/3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比2005年提高了2.4倍,高于产值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0万元/人·年,比2005年增长1.1倍。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成效明显。“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十一五”期间,纺织工业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我国纺织工业已经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和创意转型,初步形成了一批设计创意园区。纺织品服装出口由加工生产(OEM)向设计生产(ODM)和品牌生产(OBM)转变。纺织服装自主品牌的国内认知度有所提高,并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纺织行业积极对标,通过全方位发力,推进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持续深入,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品牌建设有效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年均分别增长8.5%、9.2%和11.5%,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70714亿元,利润总额3860亿元;全行业纺织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5.1%,2015年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年均增长6.6%,2015年达到2912亿美元,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同类贸易的比重比“十一五”末提高3.1个百分点。

  2015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比重由2010年的51:29:20调整为46.6:28.1:25.3;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达8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新兴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达23.2%,比2010年提高6.4个百分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步伐持续加快,纺织工业技术、标准、产能、设计、品牌、营销渠道等国际合作全面开展。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碳纤维、间位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及海洋生物基纤维等实现技术突破;信息化集成应用及智能制造形成若干试点示范。

  “十二五”时期,全行业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一批服装家纺品牌在海外建立设计机构和销售网络,中国设计师作品在国际舞台展示交流。服装家纺网上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40%,高速增长的电子商务扩大了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广泛推广,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时期,大量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面完成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取水下降以及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再利用纤维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2015年的11.3%。

  “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稳步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58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的比重70%以上。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2990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位,其中纺织品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从2016年的36.6%提升到2019年的39.2%。2020年,全国纺织行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2万亿元,占全国工业4.3%,利润总额2065亿元,占全国工业3.2%。

  “十三五”期间,服装、家纺及产业用三大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比重由2015年的46.4:28.1:25.5调整为2020年的40:27:33。“十三五”末,我国高性能纤维总产能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3,产业用行业纤维加工量达1910万吨,较2015年增长40 %以上,有效满足多元化、多层级、多领域市场需求。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共有1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在纤维材料、绿色制造、纺织机械等领域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被突破。国产纺织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以上。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领域形成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和发布机制,时尚设计原创能力提升明显,全国有100多所本科院校和300多所高职院校设有服装设计和工程专业,保障时尚设计人才队伍储备。自主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品牌中85%左右为自主品牌,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逐年提升,占品牌消费比重已超过15%。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有所提升,时尚消费的跨界融合、商业载体和传播形式更加多元和丰富。

  “十三五”期间,我国纺织行业用能结构持续优化,二次能源占比达到72.5%,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2016年以来共有251种绿色设计产品、91家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1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被工信部列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管理正在加速融入纺织产业链体系。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的维度和内涵不断拓展,已经开始覆盖国内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工厂。

  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纺织强国的主要指标。根据2019年和2020年中国工程院的对比分析,我国有五大行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纺织工业是其中之一。

  整体来看,至2020年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纺织行业基本实现《2020建设纺织强国纲要》相关目标,我国纺织工业绝大部分指标已达到甚至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建立起全世界为完备的现代纺织制造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成为我国制造业进入强国阵列的梯队。科技创新从“跟跑、并跑”进入“并跑、领跑”并存阶段,品牌建设形成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和区域品牌的三级体系,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人才建设积极支撑行业创新和进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cntff.com/index.php/post/60526.html

功能性面料_阻燃面料_复合面料_涂层面料_防紫外线面料

https://www.cntff.com/

功能性面料网 | 蜀ICP备18039239号-5

Powered By 城南二哥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关注功能性面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