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直接、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近年来,陇川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把民族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谋划推动,着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实施“东桑西移”、调整振兴纺织工业等重要机遇,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找到了一条适合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产业——“种桑养蚕”,发展至今,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支撑。各族人民呈现出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充分发挥紧靠瑞丽、章凤、畹町等多个边贸口岸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将蚕桑产业研究发展延伸至缅甸,成为双方边民友好交往的一棵“友谊之树”。
科学规划促增收蚕桑扶贫产业成为农户的“摇钱树”
陇川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气候和土地、森林、水利等资源非常适合生物多样性的生长,县内有耕地66万亩,可用于种植桑树的约20万亩,土质肥沃,水资源丰富,无污染源,非常适合发展蚕桑产业。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总结种桑养蚕历史经验和教训,在借鉴江浙一带养蚕模式的基础上,经过科学论证,充分结合土地现状和群众劳作习惯,全面推行“龙头企业+蚕农合作组织+专业化小蚕共育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公司把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收益紧密结合,与桑农签订种养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扶持、服务、低保护价收购合作机制。将蚕桑扶贫产业培植成为当地群众的“摇钱树”,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石。
全县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与传统的甘蔗、水稻和烟叶种植错位发展,截至2020年上半年,新植桑园面积1.1万亩,累计发展桑园种植面积5.1万亩,涉及全县9个乡镇60个村委会329个村小组6854户农户,其中带动建档立卡户2169户,户均增收6500元左右。目前,已规划建设8个蚕桑高产连片示范区,计划到2023年发展到10万亩,创建一批种桑养蚕科技示范基地、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
订单保障促团结
桑农吃下脱贫致富“定心丸”
2014年引进一户缫丝加工企业——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陇川,政企联动发展“车间”——种桑养蚕,把“扶贫车间”建在田间地头,建设小蚕共育基地13个,建有大蚕房28.08万平方米。德宏正信公司在陇川建成年生产1000吨的蚕茧加工缫丝生产线,开展生产技术指导,蚕茧订单发展,建立市场联动价和完善低保护价收购机制,给全县桑农吃下保障增收“定心丸”。
探索发展“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试验示范推广,取得良好成效。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研究制定桑农扶持政策,一方面积极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在桑苗供应和蚕棚建设上给予种植养殖户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建立风险担保金,为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户实行贷款担保和政府贴息支持。企业建设专业化小蚕共育基地,从种桑、养蚕、结茧到销茧,均由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解决技术推广与服务“后一公里”问题,保证了农户的养殖效益。陇川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条件,养蚕周期在4月至11月中旬之间,每年有7-8个月适宜养蚕时间,全年可以养蚕21—27批次。同时,企业还为蚕农赊垫各项前期投入,实行桑园增施有机肥奖励和蚕茧低保护价,为蚕农减轻投入产出压力。
正如陇川县陇把镇曼崩村49岁的景颇族汉子董跑约说:“新中国成立前,我的先辈们困居深山丛林中,以狩猎、刀耕火种为生,直到20世纪末才陆续搬到如今的曼崩村。搬出大山后,村民们在茅草房里熬了很长一段时期,直到2006年,在国家政策帮扶下,村民们才盖起土木结构的瓦房。2014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工程,村民们又陆续新建了砖房,实现‘安居梦’。其实,‘大的改变还是产业’,以前种水稻、玉米勉强够吃,赚不来钱。近年来,政府鼓励村民种桑养蚕,不仅收入翻翻、吃穿不愁,还盖了新房、买了轿车。”
纺轮转动,银丝穿梭……在距离曼崩村不远的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忙着拉丝引线,流水作业。展示柜里,蚕丝被、蚕沙枕、丝绸套件等产品琳琅满目。
景颇族妇女杨对玲每天在车间工作8小时,每月领工资3400元,加上每年3000元的土地租金,家里过上了幸福生活。“车间建在村寨边,上班就在家门口”,杨对玲说。
为稳固和发展好蚕桑产业,积极延伸蚕桑产业链,县委县政府坚持“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方向,积极谋划和发展蚕桑全产业链,从蚕茧—缫丝—织绸—印染—丝织品整体规划发展,提升精深加工能力,认真抓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夯实产业根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战斗堡垒。着力打造“百亿丝绸产业园”。通过不断壮大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产出大量优质生蚕茧,做好产业源头,终实现“以茧招丝、以丝招绸、以绸招贸”的产业融合。目前,已成功引进缫丝、织绸龙头企业,浙江凯喜雅丝绸集团投资建设的“云南陇川凯喜雅丝绸纺织工业园”正在加速推进。
互利共赢促发展
种桑养蚕成为中缅“致富鸽”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访缅甸,签署了《关于缅甸向中国出口热处理桑蚕茧的协议》,为中缅双方开展桑蚕跨境农业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中缅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陇川历来就是中缅地方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中缅经济走廊建设,陇川积极开展跨境农业合作,将蚕桑这棵“摇钱树”带到了缅甸。一方面,扩大了蚕桑种植面积,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基地,另一方面,将中国种桑养蚕技术带到了缅甸,拓宽了缅北地区群众的增收渠道,给缅甸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极大巩固了中缅两国边民的感情基础。共同续写胞波情谊,共赢产业发展,蚕桑产业成为中缅命运共同体的“友谊使者”。截至目前,正信公司已在缅甸成立了6个县级公司,建立了17个小蚕共育基地,发展桑园4万亩,种桑农户4856户,受益农民2.7万人,2019年底德宏正信在缅北地区累计发放农户蚕茧款1.6亿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发布的有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
- 上一篇: 蚕丝织梦产业兴——忻城县桑蚕产业发展侧记
- 下一篇: 全国茧丝绸行业产销形势分析会在嘉兴召开